螺旋板式换热器由哪些核心部件构成?
来源: 浏览量:11 发布时间:2025.11.26
一、核心换热部件:决定换热效率的 “主体骨架”
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核心功能依赖于特殊设计的换热结构,主要由螺旋板、定距柱、中心隔板三大部件构成,共同形成双螺旋流道,是实现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关键:
1. 螺旋板(换热主体)
作为热量传递的核心载体,螺旋板通常采用不锈钢(304、316L)、碳钢(Q235-B)或钛合金等金属板材,厚度根据设计压力(0.6-2.5MPa)与温度(-40℃~400℃)选择,常规厚度为 2-6mm。板材经数控卷板机加工成连续的螺旋状,形成两个相互独立、呈同心圆分布的螺旋流道 —— 冷流体与热流体分别在两个流道内逆向流动(逆流换热),通过螺旋板壁进行热量传递。
根据流道设计差异,螺旋板可分为 “单流道型”(两板卷制,单冷单热流道)和 “多流道型”(多板卷制,多组流道并行),前者适用于中小流量换热,后者可通过增加流道数量提升换热面积(单台设备换热面积可达 100-300㎡)。
2. 定距柱(流道支撑件)
为避免螺旋板在压力作用下贴合、堵塞流道,需在螺旋板之间焊接定距柱—— 通常为圆柱形(直径 3-8mm)或方形金属件,材质与螺旋板一致,间距根据流道宽度(5-20mm)设置为 50-200mm。定距柱的核心作用有两点:一是维持流道均匀宽度,确保流体稳定流动;二是增强螺旋板的结构强度,防止其在高温高压下变形。
部分高效型换热器会采用 “异形定距柱”(如菱形、螺旋形),在支撑流道的同时扰动流体,破坏边界层,提升传热系数(较普通定距柱传热效率提高 10%-15%)。
3. 中心隔板(流道分隔件)
位于螺旋流道的圆心位置,中心隔板为圆形金属板(直径 100-300mm),与螺旋板焊接固定,将两个螺旋流道在中心处完全分隔,防止冷、热流体混合。中心隔板的边缘需与螺旋板紧密贴合,焊接处需进行气密性检测(如氦检漏),避免因密封不严导致流体串流,影响换热效果或造成介质污染(尤其适用于食品、医药等卫生级场景)。
二、辅助功能组件:保障设备运行的 “关键配套”
除核心换热结构外,螺旋板式换热器还需配备进出口接管、封头、支座等辅助组件,实现流体进出、设备固定与安全防护:
1. 进出口接管(流体通道)
接管分别设置在换热器的外壳侧面(或端面),与螺旋流道的两端连接,用于冷、热流体的进出。接管口径根据流量(通常按流速 1-3m/s 设计)选择,常规规格为 DN50-DN300,材质与螺旋板匹配(如不锈钢流道配不锈钢接管,碳钢流道配碳钢接管)。
为优化流体分布,接管入口处会设计 “导流结构”(如导流板、扩散段),避免流体直接冲击螺旋板,减少涡流损失;部分高温工况设备还会在接管处增设 “保温层接口”,便于后续包裹保温材料(如岩棉、聚氨酯),降低热量损耗。
2. 封头与外壳(防护与承压结构)
螺旋板组件外侧通常会包裹圆柱形外壳(材质与螺旋板一致,厚度 6-12mm),外壳两端通过法兰连接 “封头”(平封头或椭圆形封头),形成封闭的承压空间。外壳与封头的设计需满足设备额定压力要求,法兰密封面采用 “突面(RF)” 或 “凹凸面(MFM)”,配合石棉垫片、金属缠绕垫片等密封件,确保设备无泄漏。
对于负压工况(真空度≤0.095MPa)的换热器,外壳还需增设 “加强筋”,防止外壳因内外压差变形;卫生级场景(如乳制品换热)则采用 “无死角封头”,内壁抛光至 Ra≤0.8μm,避免介质残留。
3. 支座(设备固定件)
支座用于将换热器固定在地面或平台上,根据安装方式分为鞍式支座、耳式支座两种:鞍式支座(2-4 个)适用于卧式安装,通过螺栓与地面基础连接,可承受设备自重(含流体)与振动;耳式支座(4-6 个)适用于立式安装,焊接在外壳中部,便于设备垂直布置,节省占地面积。
支座材质通常为碳钢(Q235-B),表面做防腐处理(如喷漆、镀锌),与外壳的焊接处需进行强度校核,确保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稳定无位移。
三、密封与安全结构:防范风险的 “防护屏障”
1. 密封结构(防泄漏关键)
除中心隔板与外壳法兰的密封外,螺旋流道的 “端面密封” 至关重要 —— 螺旋板两端(轴向端面)需焊接密封板(环形金属板),或采用 “填料密封”“机械密封” 结构,防止流体从流道端面泄漏。对于高压工况(≥1.6MPa),会采用 “双层密封” 设计:内层为焊接密封,外层为 O 型圈密封,双重保障防泄漏。
2. 排气与排液口(安全辅助)
为避免流体中的气体(如蒸汽、空气)积聚在流道顶部影响换热,或液体残留导致设备腐蚀,换热器顶部会设置排气口(DN15-DN50),底部设置排液口(同口径),通常配备截止阀或球阀,便于定期排气、排液。在低温工况下,排液口还可用于防止流道内介质冻结(如冬季停机时排空流体)。
3. 测温与测压接口(监控组件)
部分工业级换热器会在进出口接管或外壳上预留测温接口(PT100 传感器接口) 与测压接口(压力表接口),用于实时监测冷、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与压力,便于操作人员调节工况,确保设备在安全参数范围内运行。
四、结构类型差异:根据需求的 “定制化设计”
根据密封方式与应用场景,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可分为 “可拆式” 与 “不可拆式” 两类:
•不可拆式:螺旋板、中心隔板、外壳之间全部焊接固定,结构紧凑、承压能力强(***高 2.5MPa),但无法拆开清洗,适用于介质清洁、无结垢的场景(如蒸汽 - 水换热);
•可拆式:外壳与螺旋板组件采用法兰连接,可通过拆卸法兰打开设备,便于清洗流道(适用于易结垢介质,如盐水、污水换热),但承压能力较低(***高 1.6MPa),密封要求更严格。
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围绕 “高效传热、稳定运行、安全可靠” 展开 —— 核心的螺旋流道通过逆流换热提升传热效率,定距柱与中心隔板保障流道稳定,辅助组件与密封结构则确保设备适配不同工况。其结构紧凑(相同换热面积下体积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 1/3-1/2)、传热系数高(较管壳式高 30%-50%)的优势,使其在化工、食品、冶金等领域的余热回收、冷凝冷却等场景中广泛应用。理解其结构组成,不仅能为设备选型提供依据,更能为后期维护与优化提供方向。

-
下一个:没有了